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正文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祁航 记者 王湛

10月25日,浙大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了办学4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我们想写一个从竺可桢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来看看学院的精神。

郝坤杰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2013级的本科生,在大二时专业分流至动物科学学院,并选择羊产业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2023年,入学浙大“竺院”十年后,他决定去创业养羊。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在养殖场(图源受访者)

专业的人扎根于生产一线,才能推动畜牧业更好的发展

“我当时想学农业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做一些不一样的、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对于郝坤杰来说,学习农业,并在未来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一类的行业,就是这样的事。

郝坤杰是山西太原人,“我在中学时经常会去家附近的汾河公园,一个人散步、发呆,也很喜欢这种状态。”

他从小就对自然有种朴素的亲近感,并产生了想要从事相关行业的想法。于是,在大二进行专业选择时,他选择了动物科学学院,也是那一届竺可桢学院混合班中唯一选择该专业的。在权衡自身家庭条件以及专业未来发展前景之后,他最终选择羊产业作为自己未来的主攻方向。

郝坤杰说,畜牧专业的毕业生最后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并不多。“刚入行的我因实验需要,曾一天手刃过40只小猪;给羊免疫时由于羊挣扎,把12mm的动物用针头扎上自己的大腿;做实验拿着铁锹给十几头牛拌饲料,拌到手掌起泡;一大盆50斤的牛粪一端十几盆;下圈舍全身羊汗味更是家常便饭。”

这种条件下的工作环境,以及不及热门行业的薪水,着实会“劝退”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但是他认为,需要有专业的人扎根于生产一线,这样才能推动畜牧业更好的发展。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给羊打针(图源受访者)

于是,在上学期间,郝坤杰也多次深入养殖场,到生产一线去切实感受畜牧养殖的具体实践过程。“记得一开始到牛场实习的时候,去给牛端粪、拌饲料,当时真的是超出了自己体能的极限,根本拿不动。”他笑着说。从喂养、人工授精等这些养殖实践,到养殖场日常的生产管理,他在一线生产的实践中变得愈发熟练,这也成了他求学生涯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在一线生产实习之外,去温州支教的经历也给郝坤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他坚定了后期回乡创业的想法。“支教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我们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也深刻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这对我影响很大。”郝坤杰说。他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根源于本地产业的缺失,留不住年轻人。而且,很多农村企业也并不能给村民带来相对体面的收入。于是,回乡创业的想法便在他的心中埋下。

研究生毕业以后,郝坤杰到了国内一家知名的羊养殖企业进行工作。“之前读书的时候在实习中都是被导师和厂长照顾着,没有很多的介入。到了真正工作以后,才是‘真刀真枪’的磨炼。”郝坤杰说。给羊接生、喂奶、护理、治疗,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也很有意义。就比如,该用什么方式把饲料推进羊圈?如何更省力地清理羊的粪便?这些只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不断提升着他在实操方面的能力。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在养殖场拌草料(图源受访者)

从饲养员、技术员,再到实验室主管,他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也让自己梦想的轮廓愈发清晰。郝坤杰始终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事,不是发什么报告、专利,而是得到工人兄弟的夸赞。“在做集体工作的时候,很多叔叔大爷都对我很认可。他们都觉得我刚来的时候是个研究生,干不了这么苦的活,没想到我能在生产扛这么久,而且干活比刚来的时候强多了。”

经过长期一线实践的锻炼,郝坤杰逐渐确认了自己拥有能够坚持下来的能力,也向身边人证明了自己想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并非是一时兴起。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工作的养殖场(图源受访者)

羊肉为什么能不腥不膻,只是做了本来就该做的事

在郝坤杰的眼中,正式决定去创业是一件“箭在弦上”的事。“有了几年的工作历练之后,当时觉得自己对创业项目的规划已经比较成熟了。”创业的想法对于他来说由来已久,这份梦想的种子早在他刚入学浙大时就已种下。而他最初选择畜牧养殖以及羊产业,也是考虑到了创业的成本和周期问题。

于是,2022年10月,他辞掉了原有的工作,决定去养“一只郝羊”。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和公司员工(图源受访者)

在一线生产实习的过程中,郝坤杰就已经开始尝试用一种管理者的思维,去发现实际养殖以及企业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比如,在养殖方面,他逐渐学会通过去闻羊圈的味道、听羊的叫声来看羊有没有出什么问题,通过去看羊的膘情去判断羊的身体状况。而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也经常会在实习工作中去和工人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保障,听一听他们的抱怨,去发现养殖场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生产实习带来的经验,都成了他在实际创业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2023年3月,他在自己的家乡租下了一块地,并在5月完成了融资,为自己的公司取名“一只郝羊”。

刚刚当上厂长的郝坤杰,觉得内心既开阔又有压力。

“相比于猪、鸡等动物,羊可以直接以草等作物作为食物,而它的粪便也更适合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这使得羊能够更好地去和当地的农业结构融合起来。”因此,他认为,羊是一个能够嵌入农业生态链中的品种,比较适合走因地制宜、中度集约化的发展路线。

“有客户问过我们羊肉为什么能不腥不膻,我的回答一直都是,没有秘诀,只是做了本来就该做的事情。”比如,从选种育种、配种繁殖到营养配比、饲草料制作实现全流程的自给自足。比如,推行严格的防疫、驱虫制度,饲料中不用任何饲用抗生素,远离“科技与狠活儿”。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指导员工工作(图源受访者)

“做一个与地方和环境良性共生的牧场;做一个工人能够有尊严地劳动获得合理的报酬的牧场;做一个实实在在不用非法饲料添加剂、不虚假宣传的牧场。”这是他创业的初心,也是他始终都在努力的方向。

每当经历一些挣扎,都会在竺可桢校长的雕像下坐坐

郝坤杰觉得“竺院精神”始终在推着自己往前走。“我现在在创业路上往前走,每当再回想起竺可桢学院‘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这句院训的时候,都会觉得是一剂强心针。”他说。

在他看来,“竺院人”的身份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竺可桢学院的培养模式给了他在专业选择上的充分自由,而整个学院良好的学风和学习氛围,在不断激励着他不断向前。

从浙大竺可桢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去养羊

郝坤杰(中下)与朋友的毕业合照(图源受访者)

他提到,动物科学学院的刘建新教授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大二时专业的选择,还是保研去兰州大学跟随李发弟老师读研,刘建新教授都为他人生路上的重要选择指明了方向。

他在竺可桢学院的老师唐晓武说:“太原外国语学校毕业的外语保送生很难与养羊联系在一起。他有这个想法讲通我在于,养羊与全球大气的关联。志存高远,我支持其追求卓越。我同意并支持其选择动物科学。”

郝坤杰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恋旧的人,对浙大、对“竺院”,都有很强的认同感。虽然他毕业后离开了杭州,但他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雕像下、在启真湖旁边的草坪上坐坐。他说,每当自己在工作上、感情上经历一些挣扎,都会选择回到浙大。而决定辞职创业的那一年,他也回到这里来排解心中的迷茫。

而为每一个浙大学子熟知的“竺老两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他始终都在问自己的两个问题。“越是走上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越是要不停去想这些问题,不断推着自己。”郝坤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