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30日12时51分,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是中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格的航天器。从地面到太空,从神舟飞船到中国空间站,为了这次三名航天员的夜赴“天宫”之旅,研制团队在飞船上准备了多件“护身法宝”。
航天员的手臂延长器
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由于身体被牢牢束缚在座椅上,航天员无法前倾身体去操作仪表板上的设备。为此,科研团队研制出操纵棒,好比为航天员手臂加上一个延长器。据介绍,操纵棒把手是根据航天员手掌正常抓握状态进行赋型设计的,外部轮廓曲面完美贴合航天员掌心,可满足航天员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要求。操纵棒杆体为可无极伸缩式,航天员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整操纵棒的长度。杆体采用高强度碳纤维材料,比强度高,手感舒适,外观光泽,富有美感。
“夜间驾驶”的“探照灯”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是第8艘造访中国空间站的载人飞船。飞船入轨后,需先与空间站实施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才能进入空间站工作生活。由于空间站在轨飞行会周期性经过地球阴影区,因此,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时,照明条件十分重要。神舟飞船装有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不仅为航天员提供了舱内工作、生活照明,也为飞船与空间站在阴影区交会对接提供了摄像辅助照明。借助这两种照明设备,当神舟飞船进入地球阴影区时,航天员在舱内仍可以判读仪表数据、手动开关指令,为成功交会对接增添保障。
飞船“守门人”
从神舟飞船转移至空间站,航天员需要完成打开和关闭舱门等动作,开展穿舱活动。为了防止航天员在舱内生存的气体泄漏,舱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早期的神舟飞船是整舱加压,可通过检测整舱舱压变化来判断舱门的密封性,这种方法虽准确可靠,但存在耗时长的缺点。对此,科研人员研发了舱门快速检漏仪,实现了对神舟飞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准确检漏。通过内部的核心传感系统,舱门快速检漏仪可以感受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判断舱门是否关闭完好,从而提示航天员“舱门已关好,可以脱航天服”。当前,舱门快速检漏仪已成为载人航天器的“必需品”,为航天员舱内活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
陕西力量
771所给飞船配上“神经中枢”
本次任务,771所为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配套数据管理中央计算机、环境与生理保障分系统数据处理计算机、舱载人体医学生理监测计算机、话音处理计算机及多个品种的集成电路产品,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配套运载火箭飞行控制计算机、故障检测处理器和逃逸程序控制器3种关键设备及多个品种的集成电路产品,为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
其中,数据管理中央计算机是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的关键设备,相当于飞船的神经中枢。在飞船飞行过程中,通过系统总线,完成对数据管理分系统及其他分系统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各类数据及指令的存储、控制、处理和转发。
环境与生理保障分系统数据处理计算机是载人飞船环境与生理保障分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设备,负责采集飞船内部的环境参数和生命保障参数,保证飞船舱内具有合适的氧气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
舱载人体医学生理监测计算机是航天员在轨生理信息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相当于航天员的临床护士,负责实时接收航天员的心电、呼吸、血压、体温4项生理健康指标信号,实现飞船飞行过程中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与保障。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飞行控制计算机是运载火箭的飞行控制中心。在运载火箭整个飞行过程中实时接收来自捷联惯性测量组合的加速度和陀螺的脉冲信号等,经过运算,控制运载火箭各执行部件协调工作,完成对运载火箭的制导和姿态控制。
航天四院让航天员更安心放心舒心
据了解,航天四院多项科技力量护佑神舟十九号成功飞天:承制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全部10台发动机、神舟载人飞船舱体密封件等研制生产任务。加上此前研制生产的天舟货运飞船舱体密封件、空间站静密封件和抗静电密封件、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手套组件、主气密层等研制,以及“太空厕所”组件、二氧化碳吸附药盘等产品,四院技术和产品涉及载人航天“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为航天员放心巡天、长期在站工作和生活提供安全和生活保障,让驻守在“太空家园”的航天员更安心、放心和舒心。
作为中国现役唯一的载人运载火箭,长二F火箭头顶”标志性的形似“避雷针”的装置——火箭逃逸塔,让它成为长征系列家族中辨识度最高的一款火箭。火箭逃逸系统全部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它的作用是一旦火箭在发射升空阶段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能够按照指令立即点火工作,在2秒左右的时间内迅速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千米~3千米外的安全地带,帮助航天员安全逃生,被形象地称为火箭上的“救生艇”。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九号,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随同长二2F火箭一起,成功完成了多次无人、载人飞行,圆满完成历次发射任务。首飞至今,长二F火箭始终保持着100%发射成功率,火箭特有的“救生艇”逃逸救生功能也从未启用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B51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