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推力。过去几年间,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和欧盟既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也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之一。未来,中欧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气候能源合作?将聚焦哪些领域?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共同设立“能源低碳发展”课题组,日前发布报告《全球治理新变局下中欧清洁能源产业合作的新机遇》,阐述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全球治理新变局下中欧清洁能源产业合作的新机遇》报告日前发布。
报告提出,中欧合作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提供更加广泛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欧未来的合作应宜聚焦于能源转型和绿色金融的融合领域,通过金融、技术、市场的三方合作来提升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力度,加速公正转型脱离化石燃料进程。
报告同时提出,面对中欧气候能源合作挑战,中欧需要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克服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同时,双方应深化合作机制,弥合在绿色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等问题上的分歧,以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中欧应共同推进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合作,以加强双方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地位。
报告作者之一、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何婧介绍,中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合将影响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中欧双方都需要提出更具雄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来作为路线图的指引灯塔,这对于中欧清洁能源合作和全球实现3倍可再生能源目标都至关重要。
在日前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绿色和平联合举办的报告研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在解读这份报告时表示,中欧气候能源合作确实存在挑战,这既包括欧洲正前所未有地强调社会、产业、绿色层面的竞争力,可能对中欧绿色产业合作造成阻碍,也包括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大国竞争背景下全球治理模式改变,可能对合作造成影响。
于宏源同时指出,中欧在绿色贸易领域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间。据他观察,欧洲多国均有意愿同中国构建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题的协定;在电动汽车领域,德国、法国等欧盟成员国内部也存在支持同中方合作的声音;中欧“一城一策”点对点合作等模式也在推进中。
研讨会上,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分享了对于如何推动中欧气候能源合作的见解。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矿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霞认为,关键矿产是能源转型与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基石。为了抢占制高点,美西方国家积极采取制定关键矿产战略、厘定关键矿产清单、构建关键矿产伙伴关系、干扰中国海外关键矿产投资等系列措施。欧洲除了配合美国政策之外,也推出了自己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在她看来,欧洲实际面临着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缺乏竞争力、矿产来源国集中且依赖性强的问题,这也是其独立提出法案的原因。在此背景下,中欧构建稳定互信的关键矿产供应链伙伴关系尤为重要。中欧在资源端、冶炼加工端、应用消费端的合作将有很大前景。
《能源》总编辑王高峰介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特别是清洁能源产业实际存在严重的“内卷”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红利期短。出口方面,外贸“新三样”出口增速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阻碍。他认为,欧美国家因担忧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试图构建贸易壁垒。为应对这一情况,他提出中欧应“各退一步”,探索一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如企业层面调整策略、优化产品定位,政府层面推动产业升级、鼓励到海外投资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邀研究员郑颖认为,欧洲当前对应对气候变化依旧有较强决心,这成为欧洲产业发展政策的底层逻辑,具体表现在高碳产业的退出并引进新产业来弥补劳动力空白。她同时指出,欧洲相较美国更注重能源来源安全和定价权安全,也更注重商业逻辑和经济性。因此她认为,欧盟仍对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感兴趣,但前提是希望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欧洲能源行业的定价和供应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中国的产业应当思考如何与欧盟及欧盟企业实现利益共赢。
南方+记者 泠汐
【作者】 泠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