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位于地下700米的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进入收官阶段,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全部安装任务并启动超纯水、液体闪烁体的灌装,2025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预计运行约30年。
这是广东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也将成为又一个“国之重器”。
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相信很多非专业科研人员都会感到陌生,但它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微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也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物质粒子。由于中微子质量轻、运动速度接近光速,而且几乎不与任何东西发生反应,探测中微子非常困难,科学界对其基本性质了解很少。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同时进行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质子衰变等多项重大前沿交叉研究,对于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国产新型光电倍增管研制、高性能液体闪烁体研制、超大型高精度探测器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彰显大科学计划对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建成后将与日本的顶级神冈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形成中微子研究的鼎足之势,使我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装置
作为国家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的大型研究设施,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也是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科技创新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大科学装置的发展状态决定国家在前沿领域研究取得突破的能力,进而决定国家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对各种基础数据和基础信息高度依赖的时代,拥有先进的大科学装置甚至大科学装置群,在数据和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上更显重要。
江门中微子实验施工人员在安装中心探测器上的光电倍增管
广东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成为第一经济大省,但基础科学研究一度是弱项。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大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基础研究科研条件。
“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新建5个大科学装置,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广东建有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中国散裂中子源、广州国家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攀登全球科学研究高峰的“大国重器”。同时,广东推动建立以2家国家实验室为引领,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1家省实验室为骨干,以及一大批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体系。在河套地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瞄准量子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协同港澳力量建设“量子硅谷”;建设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
这些举措为广东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催生原始创新成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
江门中微子实验地面设施
如今,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时不我待。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广东明确提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在基础研究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全省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坚持引育并举夯实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出抓好抓实基础研究,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塑造落实国家使命、体现广东作为的强大科技力量。
随着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大科学装置不断“上新”,并逐渐形成集群之势,必将诞生更多原始创新重大成果,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广东应有的力量。
撰文:广播融媒中心评论员牛日成
图源:新华社
编辑:李芷涵
来源:触电新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